卫星发射中心电脑系统设置在哪,卫星发射中心电脑系统设置
1.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哪里
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直播入口+发射时间
3.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全系统准备就绪 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择机发射
4.GPS是什么时候开始运行的?
5.中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6.太空卫星名称
卫星发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系统密切配合、协同工作。从火箭、卫星运抵发射场到发射升空,一般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系列复杂流程对星箭进行测试直至发射。 火箭、卫星运抵发射场后,要在各自的测试大厅进行装配和测试。测试大厅装有大功率空气调节器,已保证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而卫星对洁净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接触它的人都要全身包裹,戴上口罩,就像研究院所的化验室。 确保星上设备与地面设备匹配,同时解决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是卫星在发射场的第一关。经测试合格后,对卫星实施燃料加注,以满足卫星上天后轨道、姿态控制和正常运行的动力需要。 天气预报在常人的眼中就是气温高低、刮风下雨,但在这里却关系到卫星发射的成功与失败。火箭、卫星在发射区测试合格后,视天气情况,再根据卫星的入轨窗口,决定是否加注燃料,待命发射。 所谓发射窗口,是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航天器的发射窗口根据航天任务和外界限制条件确定的。影响发射窗口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天体运行轨道条件、航天器的轨道要求、航天器的工作条件要求,还有发射方向、地面跟踪测控和气象等条件等。就航天任务来说,有三种发射窗口,一是年计窗口,它是指以指定的某一年内连续的月数表示,适用于星际探测任务;二是月计窗口。是以确定的某个月连续的天数表示,适用于行星和月球探测任务;三是日计窗口。是以某日内某时刻到另一时刻的形式表式,适用于各种航天器。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考虑到月球运行到与地球相对距离最短以及卫星与月球交汇入轨的较佳时机,每月适宜发射的时间只有一次,每次发射窗口为35分钟。如果错过时机,下次发射要在一个月后才能进行。 水的沸点是100℃,而这些管道中流动的另外两种液体的沸点分别是-253℃和-183℃。它们是火箭最重要的推进剂,叫液氢和液氧。目前,被研究和投入试验的液体推进剂已多达百余种,被分为氧化剂和燃烧剂。液氧、四氧化二氮、红烟硝酸是常用的氧化剂,主要起助燃作用。液氢、煤油、偏二甲肼是燃烧剂。在这些常用的推进剂中,液氢液氧能量最高,比冲最大。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哪里
是因为酒泉具有如下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交通干线,航区安全有保证。
第三,发射场区占地面积广,地势开阔,完全满足待发段和上升段航天要求,也是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最理想的发射和回收着陆场,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场区内已建有大型机场,既可以满足航天器使用飞机快速运输的要求,又可作为参试人员往返乘降飞机的场所。
第五,可以充分利用西起喀什、东至福建闽西,距离数千公里,并已基本形成的陆上航天测控网。
第六,场区气候条件干燥少雨,雷电日少,容易满足发射条件。(完)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直播入口+发射时间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一般指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发射场区地理位置居北纬十九度左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2009年9月开工建设,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五大系统组成,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该发射中心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2015年1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经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文昌发射系统的首次亮相。
扩展资料:
1、文昌:文昌市,海南省直辖县级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地处东经108°21′至111°03′,北纬19°20′至20°10′之间,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与美兰区和琼山区相邻,西南面与定安县和琼海市接壤,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全市陆地总面积248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共有17个镇3个农场,人口55.88万人。文昌,古称紫贝,自西汉建置已有2100多年历史,为海南三大历史古邑之一,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
2、?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 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附近,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 该发射中心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3、航天航空:航空航天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现代技术,涉及到许多的学科门类,它包括了航空和航天两个大的分支。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全系统准备就绪 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择机发射
6月14日,各系统进行了发射前最后一次全区合练。遍布全国的各个站点,在模拟真实状态下互相之间进行信号的往来测试,确保视频、工作信号、口令等各类信息正常。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系统14日组织气象会商,针对此次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窗口期的气象条件、气候背景组织了重点研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水文室技术人员介绍,窗口时段发生雷暴和强降水的概率均比较小,比较有利于发射。
从起步到全球组网,北斗人探索30余年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几代北斗人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
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又叫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实现卫星导航从无到有。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区域导航服务亚太。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架设“星间链路”,实现全球组网。这次即将发射的是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也是第30颗北斗三号卫星。
直播时间:6月14日起央视新闻新媒体不间断直播全程关注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收官之星发射。
直播入口:点击查看
GPS是什么时候开始运行的?
央视网消息: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于近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择机发射,目前任务各系统已经做好了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这次发射任务将由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入轨。天舟三号船箭组合体自16日转运至发射区以后,先后进行了各个系统的测试检查和全系统的总演练等准备工作。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 毛万标:从全航区合练的情况来看,整个航区测控设备状态良好,通信线路畅通,具备了加注发射的条件。应该说我们设备设施状态良好,货运飞船系统、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火箭系统,整个的测试项目都已经完成,测试状态合格,产品质量满足要求。最新的气象会商情况来看,气象条件是满足发射要求的。
火箭系统方面已经进入发射前的状态准备阶段,进行了贮箱的置换以及全系统的气密检查,对箭上的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进行了功能检查。
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长征七号火箭副总设计师 马忠辉:针对这一发任务发射的货运飞船的状态、火箭进行了复核和确认,对火箭的局部进行了改进,增强火箭的强壮性;另一方面,针对发射前上一发出现的问题,对射前的预案及判读的细化程度进行了优化。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功能检查,具备了发射点火的条件。
这次发射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装载着将近6吨的补给物资,将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为后续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做好保障准备。目前,太空中的天舟二号已完成绕飞,空间站核心舱正等待着天舟三号的到来。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雷剑宇:目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系统完成了发射区垂直状态综合测试、临射前货物装载以及发射状态设置,整船状态良好,具备发射条件。
中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截至2021年5月,中国、美国、俄罗斯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1、美国“GPS”
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1994年,美国宣布在10年内向全世界免费提供GPS使用权,但美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据说该系统有美国设置的“后门”,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可以关闭对某地区的信息服务。
2、俄罗斯“格洛纳斯”
“GLONASS ”是由俄罗斯单独研发部署的卫星导航系统,该项目启动于上世纪70年代俄罗斯有22颗Glonass卫星在轨运行,但仅有16颗运转正常。该系统需要有18颗卫星才可满足继续为全俄罗斯提供导航服务的需求,至少需要24颗卫星才提供全球导航服务。
3、中国“北斗”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 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再次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GPS特点
(1)全球,全天候连续不断的导航定位能力。GPS能为全球任何地点或近地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连续的、全天候的导航定位能力,用户不用发射信号,因而能满足多用户使用。
(2)实时导航,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利用GPS定位时,在1s内可以取得几次位置数据,这种近乎实时的导航能力对于高动态用户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能为用户提供连续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的时间信息。目前利用C/A码的实时定位精度可达20-50m,速度精度为0.1m/s,利用特殊处理可达0.005m/s,相对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
(3)测站无需通视:GPS测量只要求测站上空开阔,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因此可节省大量的造标费用(一般造标费用占总经费的30%、50%)。由于无需点间通视,点位位置可根据需要可疏可密,这样就使得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也可省去经典测量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4)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GPS测量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平面位置和大地高程。目前GPS水准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另外,GPS定位是在全球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中计算的,因此全球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是相互关联的。
(5)仪器操作简便:随着GPS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观测巾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扶,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6)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GPS采用扩频技术和伪码技术,用户只需接收GPS信号,自身不会发射信号,出而不会受到外界其他信号源的干扰。
(7)功能多、应用广泛:GPS是军、民两用系统,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太空卫星名称
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已经发射了6颗卫星,将于2015年扩充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欧盟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计划,部署新一代定位卫星。该方案由27颗运行卫星和3颗预备卫星组成,可以覆盖全球,位置精度达几米,亦可与美国的GPS系统兼容,总投资为35亿欧元。目前已发射三颗实验卫星,预计2010年开始提供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
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2月3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2009年4月15日,一颗(COMPASS-G2)由长征三号丙火箭顺利发射,位于地球同步静止轨道。
北斗星导航系统与GPS系统比较
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GPS导航卫星轨道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北斗一号”的这种工作原理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户定位的同时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这在军事上相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必须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上、价格和功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定位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目前约20ns。
用户容量:北斗导航系统由于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设备与地球同步卫星之间不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统的询问信号,还要求用户设备向同步卫星发射应答信号,这样,系统的用户容量取决于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因此,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有限的。GPS 是单向测距系统,用户设备只要接收导航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即可进行测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无限的。
生存能力:和所有导航定位卫星系统一样,“北斗一号”基于中心控制系统和卫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号”对中心控制系统的依赖性明显要大很多,因为定位解算在那里而不是由用户设备完成的。为了弥补这种系统易损性,GPS正在发展星际横向数据链技术,使万一主控站被毁后GPS卫星可以独立运行。而“北斗一号” 系统从原理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统受损,系统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中国目前的主流卫星
1、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2、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
3、中星22号
“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4、风云二号(FY-2)
风云二号卫星是一个直径2.1m,高1.6m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m,重约600kg,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
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工作于东经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
风云二号卫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产的,CAST承担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控及部分结构等分系统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卫星地面测控站、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起旋、远地点调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解锁分离、准静止轨道漂移等工作,卫星于6月17日定点成功。
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东方红二号甲卫星自旋稳定模式基础上,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90年代初期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定向覆盖、连续遥感地球表面与大气分布,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性和生动性等优点。
5、风云一号 (FY-1)
风云一号 (FY-1)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即FY-1A,1B,1C。
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 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
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
6、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7、东方红二号(DFH-2)
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
8、东方红二号甲(DFH-2A)
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
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径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9、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
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
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
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
10、实践一号卫星(SJ-1)
实践一号卫星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
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
11、资源一号卫星(ZY-1)
资源一号卫星(ZY-1)是地球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签定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
资源一号主要用来监测国土资源变化;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快速查清洪涝、地震的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使之合理开发、使用等。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公斤,寿命两年。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100.26分钟,回归周期26天,降交点地方时11:20。卫星为长方体,单翼太阳帆板。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测控体制。
资源一号卫星已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2、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
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供各类用户使用。
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