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T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CPU的发展谁能说一下啊?谢谢了。

3.电脑基本知识入门

4.学习linux系统后能从事哪些工作?

5.计算机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6.简述计算机cpu都有哪些新技术

电脑系统架构有哪些,电脑系统构架发展方向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

通常说到“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4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这个说法被计算机基础教科书上普遍用,事实上在13年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应该是美国爱何华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于1939年10月制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ENIAC”的研究小组中的一个叫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约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年时,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3年这个错误才被扭转过来。(具体情况参阅百度百科----“约翰·阿坦那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后的教科书能够修改这个错误)。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计算机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体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主导的地位。

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

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

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

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

综合起来说,计算机的分类是这样的: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 巨型机: 高速度、大容量

② 大型机: 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 小型机: 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 微型机: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 专用机: 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 通用机: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 数字机: 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 模拟机: 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 混合机: 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

不论何种计算机,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硬件

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

①存储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存储器是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 、读写控制电路、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成。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主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称为外存储器(或存储器) 。由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存储系统。

②中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存储器内的程序 ,逐条地执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处理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算术逻辑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地址计数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设备是用户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用户要求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字符、文字、图形和程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到计算机内。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如屏幕显示、文字打印、图形图表、语言音响等)输出。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

软件

对能使计算机硬件系统顺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序集合的总称。程序总是要通过某种物理介质来存储和表示的 ,它们是磁盘、磁带、程序纸、穿孔卡等,但软件并不是指这些物理介质,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本身。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如同一个人的强壮体魄,有效的软件如同一个人的聪颖思维。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是负责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应用软件是指各个不同领域的用户为各自的需要而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①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的核心,它负责对计算机系统内各种软、硬的管理、控制和监视。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计算机系统内全部文件、资料和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③编译系统:负责把用户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源程序编译成机器所能理解和执行的机器语言。

④网络系统:负责对计算机系统的网络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得在多立的计算机间能进行相互的共享和通信。

⑤标准程序库:按标准格式所编写的一些程序的集合,这些标准程序包括求解初等函数、线性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数值积分等计算程序。

⑥服务性程序:也称实用程序。为增强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功能而提供的各种程序 ,包括对用户程序的装置、连接、编辑、查错、纠错、诊断等功能。为了使计算机能算得快和准、记得多和牢,数十年来,对提高单机中的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IT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主板的芯片组及其发展史(上)

如果把中央处理器CPU比喻为整个电脑系统的心脏,那么主板上的芯片组就是整个身体的躯干。

对于主板而言,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

北桥芯片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ISA/PCI/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

南桥芯片则提供对KBC(键盘控制器)、RTC(实时时钟控制器)、USB(通用串行总线)、Ultra DMA/33(66)EIDE数据传输方式和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

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为主桥(Host Bridge)。

除了最通用的南北桥结构外,目前芯片组正向更高级的加速集线架构发展,Intel的8xx系列芯片组就是这类芯片组的代表,它将一些子系统如IDE接口、音效、MODEM和USB直接接入主芯片,能够提供比PCI总线宽一倍的带宽,达到了266MB/s;此外,矽统科技的SiS635/SiS735也是这类芯片组的新军。

除支持最新的DDR266,DDR200和PC133 SDRAM等规格外,还支持四倍速P显示卡接口及Fast Write功能、IDE ATA33/66/100,并内建了3D立体音效、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包含56K数据通讯(Modem)、高速以太网络传输(Fast Ether)、1M/10M家庭网络(Home PNA)等。

下面就几家主流芯片组公司的典型产品做详细的介绍:

一、Intel

Intel研制的最主要的芯片分为以下几组:430LX、430NX、430FX、430HX、430VX、430TX、430MX、440FX、450GX、450KX、440LX、440BX、440ZX、440EX、I82810、I82820与最新的I82840。

其中的430LX芯片组是Intel的早期产品,用于Pentium 60和66MHz;430NX芯片组支持所谓的海王星CPU,这两组芯片组目前已经淘汰,不再生产。

其余的芯片组目前都在继续生产使用。

各组芯片的性能和适用的CPU都有一定的差别,下面分别介绍Intel 430FX及其以后推出的各组芯片组。

●Intel 430FX PCIset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LX和430NX芯片组后推出的第三套基于Pentium的芯片组,也称为Triton。

它在体系结构上作了很多改进,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新的技术在其后继芯片组430HX、VX、TX、GX等芯片组中都得到继承和发挥,因而430FX芯片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30FX芯片组由一片82437FX、一片82371FB和两片82438FX组成。

82437作为系统控制器,集成了CACHE控制器、DRAM控制器、PCI桥连控制器等功能部分;82438是数据缓冲控制器;82371FB中集成了PCI、ISA、IDE加速控制器等部分。

430FX全部用PQFP封装。

430FX可提供高于100MB/s的PCI数据流速,因此它支持奔腾处理器和多媒体应用程序的优化。

●Intel 430HX PCIset

430 H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FX之后推出的面向商用PC机平台的Pentium级主板芯片组。

与其前一代产品430FX相比,它着重改进了系统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度,用了两片封装;在性能上也有所提高,430HX适用于Pentium级的工作站、服务器和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微机。

430HX芯片组由一片82439HX和一片82371SB组成,430HX在性能上的主要改进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用了并行PCI体系结构,允许CPU、PCI、ISA总线并行处理事务,因此比430FX有更高的MPEG、音频播放和捕捉处理能力;

支持通用串行总线(USB),支持USB设备的热即插即用连接;

具有EDO定时功能,使访问DRAM的速度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性能提高约10%;

支持奇偶校验和ECC内存;

更高的集成度(只有两片芯片),使用单片主桥方式,与430FX相比可节省60%的主板空间;

用了FIFO缓冲队列,可在TXC控制器的两边实现并行操作,从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符合PCI2.1标准,缩短了总线的等待时间,提高了PCI设备的速度和整个系统的性能;

支持64M位DRAM,系统内存最高可达512MB;

支持P54C(Pentium)和P55C(Pentium MMX)CPU;

支持双CPU结构,可组成对称处理器结构体系的主板和微机系统。

●Intel 430VX PCIset

430VX的技术性能与430HX芯片组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以下方面:

对多媒体进行了特殊优化,因而更适用于家庭用户和多媒体应用;

去除了一些普通用户难以用及的功能(如ECC内存、双CPU支持等)后,增加了对高速同步存储器SDRAM的支持,支持168线内存插槽和内存条;

在结构上恢复了4片芯片结构。

430VX芯片组由一片82437VX、一片82371SB和两片82438VX组成,全部用PQFP封装;

可管理的最大内存为256MB,低于430HX;

降低了成本,其售价低于430HX。

●Intel 430TX PCIset

430TX是Intel公司为配合Pentium MMX CPU而推出的最新芯片组,专门针对奔腾微处理器的MMX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多媒体应用效果。

430TX芯片组还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使PC机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430TX也适用于可移动的便携式计算机中,弥补了便携式微机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不足,使得便携机用户也能够像台式机一样享受声音、节目、通讯等带来的乐趣。

430TX芯片组用了两片结构,由一片82439TX和一片82371AB组成。

●Intel 430MX PCIset

430MX是Intel专门针对Pentium级笔记本电脑推出的芯片组,它是Intel作为便携式PCIsets解决方案的第一个完整设计,在430FX的基础上取了多项体系结构上的革新。

430MX可应用于ProShare(TM)快速以太网、音频及图形增强型应用程序。

随着更新一代同时适用于台式机和便携机的430TX芯片组的推出,很多基于430MX的应用已经逐步转移到430TX芯片组上。

●Intel 440FX PCIset

440FX芯片组(注:不可与430FX芯片组搞混)是适用于高能奔腾(Pentium Pro)的芯片组。

440FX建立在并行PCI体系结构上,它包含了一个可加强传输及提高帧速度的多业务计时器,一个能提高MPEG及音频性能的被动释放机制,还包括了可充分利用写缓冲器来改进基于主机的处理应用程序的增强写性能,以及用以确保CPU—TO—ISA写控制与PCI2.1技术规格兼容的PCI延迟作业。

440FX芯片组具有增强的32位性能和USB设备连接的优点,包括CPU-to-DRAM流水线、同时读写、动态延迟、写入猝发组合及I/O队列,其他的特点如快速驱动器访问的Bus Master IDE(BM-IDE)、集成化ECC支持、双CPU支持等使440FX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大为提高。

440FX可以管理的最大内存容量为1GB。

440FX与Intel 430HX、430VX等芯片组设计的I/O子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使440FX能充分利用已有,立足市场。

在结构上,440FX由三片芯片组成,一片82441FX,一片82442FX和一片82371SB,另有一个独立元件82093AA供双CPU设计时使用。

●Intel 450GX/KX PCIset

450 GX/KX是Intel公司在1995年为Pentium Pro CPU推出的第一套芯片组解决方案。

其中450GX适用于服务器而450KX适用于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机。

●Intel 440LX Pset

继Intel 430 PCI芯片组之后,Intel公司又推出了Intel 440LX P芯片组。

P的图形图像上的带宽比在PCI接口上的增加了三倍,它可将高性能的图形功能带给主流的商业PC和家用PC。

440LX P芯片组是440 P芯片组系列中的第一个成员。

它建立在由三个芯片组成的440FX PCI芯片组的特性之上,但把三个芯片压缩成二个芯片(82443LA和82371AB)。

440LX P有四个最主要的特点:

引进了一组新的特性,称为QPA(Quad Port Acceleration,四端口加速),它是处理器、图形加速器、PCI和SDRAM等四个端口的仲裁机构,包括直接连接P、动态分布仲裁和多流水线化(从CPU、PCI和图形到SDRAM)等特性。

这些特性合在一起可使PC中的各个设备获得最大的可用带宽;

440LX P对SDRAM的支持使得对存储器的读写可以变得更快,并在Pentium II处理器、图形加速器和PCI设备之间实现更快的流水线化传输;

具有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功能,可以实现更强的电源管理,包括远距离唤醒,迅速从掉电状态恢复等;

Ultra DMA功能改进了对IDE设备的存取。

●Intel 440BX Pset

目前最流行的芯片组当数Intel公司的Intel 440BX P芯片组。

从某方面而言,BX芯片组是一个跨时代的标志,它是首款真正支持100MHz主频的芯片组。

440BX P芯片组继承了440LX P芯片组系列的诸多优点。

如上面所述的P,QPA和SDRAM,ACPI与Ultra DMA。

440BX正式支持100MHz的外频,从而解决低外频(66MHz)造成的速度瓶颈,而不再支持EDO内存,即使是SDRAM也要求速度达到100MHz。

作为440系列的第三个产品,它定位在高端CPU领域。

应该说,对100MHz外频(是Intel首先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它的一张王牌)的支持既是440BX最吸引人的特点,也是其最大卖点。

虽说早在440LX芯片组中就隐含着对100MHz外频的支持(当时的某些主板就设有100外频跳线),但440BX最大的改进就是它能稳定的运行在100MHz以上的外频。

440BX芯片组也为两片结构,北桥芯片型号为82443BX,南桥芯片型号82371AB。

前者用492引脚BGA封装,负责CPU(可支持双PentiumⅡ以SMP方式工作)、SDRAM优化内存接口、64位总线接口、PCI接口、P(支持133MHz)接口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控制;后者用324引脚BGA封装,负责软盘驱动器、硬盘(支持Ultra DMA/33)、键盘、PCI-ISA桥接器等接口及USB连接控制。

440BX芯片组在包含了440LX的所有功能基础上有三大改进:一是外部总线支持100MHz,二是可支持450MHz的Pentium II,三是内存最大可扩展到1GB。

由440BX芯片组构成的主板自1998年4月进入市场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

如今,加上Pentium Ⅲ和 Socket 370“赛扬”的推波助澜,更使得440BX的生命之树常青。

●Intel 440EX Pset

它是Intel为“赛扬”处理器(Pentium II的简化版)特别开发的一款芯片组。

它仍为两片结构,北桥芯片型号为82443EX,南桥芯片仍使用82371AB,外频只支持66MHz。

与440LX和440BX两款芯片组相比较,440EX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样一来使得原本是为降低主板成本而设计的440EX芯片组总造价并没有降低。

加上440EX芯片组的性能打了折扣,反而造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致使440EX成为Intel成名以来寿命最短的产品。

●Intel 440ZX Pset

440ZX是Intel为支持Socket 370结构Celeron而专门设计的一款芯片组。

其用意是成为支持Slot 1和Socket 370结构主板的标准芯片组。

虽然是Intel面向低端市场推出的产品,但由440ZX构成的主板同样加入了对100MHz外频的支持。

这类主板一般只设2个DIMM插槽(最大只支持256MB)、3个PCI和1个ISA插槽(受Micor ATX制约,有一个还是共享型的)。

这类主板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均支持集成i740图形加速芯片和声音芯片,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440ZX芯片组有两种版本:分为440ZX和440ZX-66。

两者的重要区别是,440ZX是以440BX为核心,支持100MHz外频,它是为Slot 1结构的100MHz外频的Celeron处理器而设计的,与440BX不同的是仅削减了对DIMM和PCI插槽数量上的支持;而440ZX-66只能支持66MHz外频,是为Socket370 主板而特别设计,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ZX主板多用440ZX-66芯片组。

●Intel I82810 & Intel I82820

作为最新版本的主板芯片组,这两款芯片组的设计思想是一样的。

他们都引入了最新的“集线器”概念,只不过所面对的市场定位不同,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介绍。

1)加速集线器架构

在I828X0芯片组中用了集线器的概念,各种设备通过集线器直接与CPU、内存交换信息。

在传统芯片组的PCI总线型主板中,挂在南桥芯片上的IDE、ISA、BIOS、USB以及挂在PCI插槽上的显示卡、声卡、MODEM等各种设备均需通过PCI总线和北桥芯片才能与CPU、内存交换信息(如图1),在CPU、内存以及各种外设速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传统PCI总线是阻碍系统速度提高的瓶颈。

将P显示接口挂在北桥芯片上,摆脱PCI总线的限制,速度达到P 2?(528MB/s)就是一最明显的改进。

Intel 82810 芯片组用了图形存储控制集线器82810GMCH、输入输出控制集线器82801ICH、固件集线器82802FWH三块芯片,声卡、MODEM、IDE、内存、P、PCI等设备呈星形结构直接通过集线器交换信息,不像原来诸多设备共同占用总线带宽,使整个系统速度提高很多。

且由于各设备用其通道交换数据,相互之间的干扰也会减小。

2)正式的133MHz外频

虽然当前很多使用440BX芯片组的主板提供有133MHz甚至更高的外频,但实际上是在超频芯片组。

目前8X0家族的I82820和82810-E芯片组正式提供对133MHz外频的支持,133MHz外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P 4X,目前100MHz总线频率时内存的最大数据交换率为800MB/s,还无法满足P 4X的要求,用133MHz外频时内存的数据交换率达到1000MB/s,基本能满足P 4X的需要。

3)支持新型内存

Intel 820芯片组支持184线的RIMM(Rambus In-Line Memory Moclule)内存条,RIMM内存条用DR-DRAM(Direct Rambus DRAM)内存芯片,可在200MHz的总线频率下运行,比SDRAM的带宽提高了3倍多。

Intel820芯片组通过桥接电路还可以使用PC133 SDRAM。

4)整合技术

Intel 810芯片组的整合性相当高,P显卡、音效CODEC控制器、MODEM CODEC控制器全部整合,去掉了P插槽,代之以一只短短的AMR的扩展槽,它可为MODEM提供接口,并可作为声卡升级之用。

而目前Intel 810DC100芯片组的内置P显卡配备了4MB SDRAM,只要配合PII、PIII等CPU运行,就可得到较完美的性能,该内置P显卡的性能经测试表明,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图形显示要求。

但810芯片组整合的显示功能档次还不够高,无法满足高端图形的应用和游戏需求。

820则给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你完全可以用它来将PIII 800与最新的Voodoo4或Voodoo5搭配使用,丝毫不会令你的CPU感到屈才。

●Intel I82840

新近出炉的I82840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毕竟它才是440BX最有力的接班人。

下面我们对它进行详细的介绍:

i840的特点:

与旧式芯片组相比,它有几个特点:两个RAMBUS通道(i820只有一个);理论峰值带宽3.2Gbit/秒(PC100和PC133体系分别为0.8Gb/秒和1Gb/秒);133MHz外频,它只提供1.06GB/秒(133MHz×8bytes/时钟周期)的带宽给主内存,真不知道它怎么会这么少,尽管P 4×总线可以减少内存带宽的需求,但DMA驱动程序和UMA(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统一内存架构)都是十分耗费的。

i840的定位可是服务器市场啊,难道英特尔不怕内存带宽不足而造成的性能瓶颈吗?也许在较低级的工作站市场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使用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式多重处理架构)的多处理器系统中,共享MCH(Memory Controller Hub,内存控制中心)的情况下,CPU们仍然会抢用内存存取空间,即使是运用两个RDRAM通道同时读/写的方式也对之帮助不大,除非英特尔在后期制作时给MCH加入两个内存端口,才有可能避免此类内存带宽大于CPU带宽的浪费。

i840芯片组的规格有82840 MCH、82801 ICH(Input/Output Controller Hub,输入/输出控制中心)、82802 FWH,除了基本的三个芯片之外,你还可以加上以下任意一个元件,来增强整个芯片组的功能:1、82806 P64H(64-bit PCI Controller Hub,64位PCI控制中心);2、82803 MRH-R(Memory Repeater Hub,内存数据处理中心); 3、82804 MRH-S(SDRAM Repeater Hub,SDRAM数据处理中心)。

虽然i840的规格繁多,但实际有用的只有以下那么几点:

支持两个奔腾III或Xeon 3处理器

提供133MHz外频

P4X

英特尔AHA架构

双RDRAM通道

双PCI总线,一个33MHz/32位,一个66MHz/64位(可选33/66MHz 64位PCI总线)

预读取缓存

RNG(Random number Generator,随机数字发生器)

两个USB接口

从英特尔定制的规格来看,i840主板应该可以提供3个66MHz 64位PCI插槽,3个33MHz 32位PCI插槽和1个P 4×插槽。

你可能会问66MHz 64位PCI槽有什么用?当用过Ultra Wide SCSI RAID控制器或10000转/分的高速硬盘后,你就知道33MHz 32位PCI总线对数据I/O的限制多么大。

另外,文件和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尽可能多的带宽,以增加内存与处理器之间的传输速度。

这两点原因,足够理由使我们升级到用双倍速度和带宽的i840。

尽管CPU不能完全享受两个RAMBUS通道带来的好处,但分离的PCI总线可以充分利用内存带宽,因此RDRAM的改进还是起了一点作用的。

至于P 4X,它只有在未来的大纹理游戏中才能发挥出它应用的功能,对于现今的3D Game来说,还是有点物不能尽其用的感觉。

CPU的发展谁能说一下啊?谢谢了。

首先,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如何脱颖而出很重要,本科学历,四级证书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标志(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意义,但是如果没有学历,很多垃圾公司会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不用给我讲个例说有些人高中没毕业也能很成功,是,我身边就有一个实例,我曾经面试过一个90后的小男孩,高中都没毕业就不喜欢上学,只是酷爱系统运维(注意,我写的是酷爱)。第一次面试就让我感觉其非常有潜力,于是将他介绍给我前公司的老板,现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他的薪水已经由3.5K上升到了13K,远远高于我在公司时的薪资水平,呵呵,为什么,因为他玩命到疯狂的地步,每天没有任何的生活空间,坚持每晚2-3点才睡觉,疯狂的学习Linux系统运维的一切知识,诸君,如果你没有这份坚持与执着,那就认真去考个学历,并且把英语搞好,我不是说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会成功,你同样需要努力,但是相比之下,机遇更多一些~

其次,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方向,我周围有很多朋友,也见过很多人,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了两三年的朋友,甚至有的朋友都工作了快5年的时间,仍然拿很低的薪水,勉强维持生计,聊天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里,熊熊希望提醒大家,IT已经不是曾经的泡沫经济时代了,希望理性对待,如果你不是那块料(我的导师曾经说过一句话,IT人的成功是拿钱和命堆起来的,所谓钱就是疯狂的买书,看资料,命当然就是玩命学习了),那么在你还没有进入这行之前,请三思。如果你已经选择了IT这个行业,那么恭喜你,虽然这个行业现在人数众多,但是90%还都停留在最初级的IT民工层次,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你就会站在金字塔尖~

至于IT发展方向,我本不想多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我还是希望唠叨几句,算是个建议吧,首先,大家可以去各大招聘网站浏览,热门的职位,如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甚至CTO等,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毕竟,我们要考虑一个公司的组成架构(不考虑人力行政及财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对于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拳头部门是他的产品与研发部门,这两个部门支撑着整个网站乃至整个公司的核心,没有产品没有平台谈其他的都没有任何意义。至于收益部门,肯定是销售和市场这两个部门,不管在哪个公司,只要你有成熟的产品,这两个部门的精英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变为收益;再次是售前售后支持部门,一个好的产品并不是卖出去就算成功了,更重要的是客户的良好反馈,百年老店靠的是什么——口碑!最后,才轮到系统运维部门,做好了,是公司信息化部门,做不好,就会沦落成网管部门,任何其他部门的小鱼小虾都会踩你一脚,老板还不会向着你,因为,在老板的眼里,你只是为其维护硬件,适应的节约成本罢了(而且,在他眼里,你每次节约成本会带来更多的成本投入,比如我们的数据库经常需要升级内存 ^_^),所以,能不能做好,如何规划好,很重要~

对于软件开发方向,熊熊强烈建议学习C++或者C这种语言,相比其他语言,这两种语言囊括了所有能做的事情,而且用这两种语言的薪水,一般都是其他语言的2倍以上;第二类,建议.NET平台下的C#语言,也许会有人认为微软平台的产品很垃圾,我想说的是,存在即合理,Linux如果有那么多人去测试,去攻击,一样会撑不住,而且,用得起微软的,都是有钱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薪水也不会低吧,呵呵;第三类,LAMP,这里,好像不是纯开发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选择PHP,就必须深入理解LAMP,我见过很多号称PHP很好的开发,只是用Zend等成熟的框架进行编码开发,并不深入理解PHP与MySQL的架构,更不理解Linux架构,那样的话,你的薪水怎么可能上的去;第四类,本人非常熟悉但一直不想说的Ja,好像是从01年开始,Ja这种语言迅速占领了我们的视线,学习Ja的热潮使得熊熊也一度迷茫过,Ja语言的培训学校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然后,近十年以后的今天,Ja语言走到什么程度了呢,那就是,一个应届毕业生甚至可以号称自己精通Ja语言,我承认我身边有很多真正的Ja高手,他们的薪水不低,但是对比我认识的其他语言的高手,还是差了一大截,如果非要选择Ja,我希望你能够有机会去一个大型公司做ERP(比如国内的用友、金蝶、浪潮通软),否则就深入研究一下嵌入式吧(J2ME),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至于用JSP做网站,我劝还是算了,除非你能牛到成为架构师(不是PM,是真正的架构师),不然真的是在浪费青春,充其量只是代码民工罢了~

对于系统运维来说,这是熊熊最熟悉的职业了,但是也是熊熊最深恶痛绝的一个职业之一,运维的程度不一样,决定运维的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做运维最重要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权限,没有权限的SA是痛苦的,是郁闷的,而且学习不到任何东西,如果你做一个运维,感觉每天很清闲,那么恭喜你,只能说明两件事,不是你的水平真的高到了一定层度,就是你运维的环境实在太小,作为一个合格的SA,良好的日志记录与系统规划能力非常重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再来说说数据库,DBA是熊熊最向往之而且希望为其奋斗一生的职位之一,数据的魅力无处不在,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公司(手工作坊就算了),无论是否与IT行业有关,数据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数据均需要数据库来承载与维护(无论是大型的数据仓库,如DB;还是流行的Oracle、MS SQL、MySQL、Sybase等;甚至是微型的VF、Access等),一个好的DBA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不仅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维护,对于数据库本身的优化(包括数据库系统架构优化与SQL优化)及数据库整体架构设计,更是锻炼DBA的一个重要工作,重要的开发工作(核心部分存储过程)也要由DBA来完成,没有人比DBA更了解数据库中各个库与表的合理架构,再高级的数据挖掘和BI等,那就是超级DBA的职责范围了~

最后谈谈系统集成职位,这个职位是熊熊刚刚接触不久,但是又深有感触的职位,想做好这个职位,不在于你的技术水平要有多高,但是对各种技术一定要非常了解,就是要做个博众长的人,而且,重点是你的文档能力与沟通演讲能力(文档能力决定你上可以向领导有所交代,下可以向客户有所演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技术很好的人做不好系统集成高级职位的原因,深入理解需求,并能将其准确的用书面和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重中之重,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闷头苦干一辈子只能做个高级工程师(建议看看唐骏自传)~

各位在北京或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打拼的兄弟们,如果你们今年已经到25岁,还没有到27岁,请一定要努力,相信我,只要你肯努力,你的薪水能够在2年内达到6K以上(最保守数字),如果你到27岁的时候,还不能达到月薪8K,或者说完全没有这个潜力(潜力的保守值是你已经最少拿到6K的月薪),那么我只能对你说很遗憾,你会被社会淘汰了,这是很残酷却又很现实的存在,设想一下,我们现在本科毕业后,一般的年龄都在22岁左右,到27岁已经有了5年的工作经验,在北京或上海这种绝对一线城市,如果你拿不到这个数,你如何养家糊口,如何给你爱的人幸福,现在的女孩子都是现实的,没房没车的生活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愿意跟你过的(已经有女友的不要拍砖,那我只能祝贺你小子很,而且,好好善待你女友吧,毕竟,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牢靠的,人家肯跟你,你就要加倍努力回报),做IT人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知道我一年后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三年后应该达到什么层度,五年后应该达到什么地位,这样下去才不会迷茫~

电脑基本知识入门

CPU发展历史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Intel 4004

1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由于运算性能很差,其市场反应十分不理想。1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如果没有微处理器,这些应用就无法实现。

由于微处理器可用来完成很多以前需要用较大设备完成的计算任务,价格又便宜,于是各半导体公司开始竞相生产微处理器芯片。Zilog公司生产了8080的增强型Z80,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了6800,英特尔公司于16年又生产了增强型8085,但这些芯片基本没有改变8080的基本特点,都属于第二代微处理器。它们均用NMOS工艺,集成度约9000只晶体管,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1μS~2μS,用汇编语言、BASIC、Fortran编程,使用单用户操作系统。

Intel 8086

1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生产Z8000和68000。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1MB。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英特尔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19年,英特尔公司又开发出了8088。8086和8088在芯片内部均用16位数据传输,所以都称为16位微处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传送或接收16位数据,而8088每周期只用8位。因为最初的大部分设备和芯片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数据传送、接收能与这些设备相兼容。8088用40针的DIP封装,工作频率为6.66MHz、7.16MHz或8MHz,微处理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8086和8088问世后不久,英特尔公司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改进,他们将更多功能集成在芯片上,这样就诞生了80186和80188。这两款微处理器内部均以16位工作,在外部输入输出上80186用16位,而80188和8088一样是用8位工作。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Intel 80286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的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80286可工作于两种方式,一种叫实模式,另一种叫保护方式。

在实模式下,微处理器可以访问的内存总量限制在1兆字节;而在保护方式之下,80286可直接访问16兆字节的内存。此外,80286工作在保护方式之下,可以保护操作系统,使之不像实模式或8086等不受保护的微处理器那样,在遇到异常应用时会使系统停机。

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用在先进技术微机即AT机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80286在以下四个方面比它的前辈有显著的改进:支持更大的内存;能够模拟内存空间;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速度。最早PC机的速度是4MHz,第一台基于80286的AT机运行速度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还自行提高速度,使80286达到了20MHz,这意味着性能上有了重大的进步。

80286的封装是一种被称为PGA的正方形包装。PGA是源于PLCC的便宜封装,它有一块内部和外部固体插脚,在这个封装中,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IBM PC/AT微机的总线保持了XT的三层总线结构,并增加了高低位字节总线驱动器转换逻辑和高位字节总线。与XT机一样,CPU也是焊接在主板上的。

那时的原装机仅指IBM PC机,而兼容机就是除了IBM PC以外的其它机器。在当时,生产CPU的公司除英特尔外,还有AMD及西门子公司等,而人们对自己电脑用的什么CPU也不关心,因为AMD等公司生产的CPU几乎同英特尔的一样,直到486时代人们才关心起自己的CPU来。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Intel 80386

1985年春天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已经成为了第一流的芯片公司,它决心全力开发新一代的32位核心的CPU—80386。Intel给80386设计了三个技术要点:使用“类286”结构,开发80387微处理器增强浮点运算能力,开发高速缓存解决内存速度瓶颈。

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划时代的产品——80386DX正式发布了,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20MHz、25MHz、33MHz,最后还有少量的40MHz产品。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以寻址到4GB内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它的运算模式除了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微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频率为12.5MHz的80386每秒钟可执行6百万条指令,比频率为16MHz的80286快2.2倍。80386最经典的产品为80386DX-33MHz,一般我们说的80386就是指它。

由于32位微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PC的应用扩展到很多的领域,如商业办公和计算、工程设计和计算、数据中心、个人。80386使32位CPU成为了PC工业的标准。

虽然当时80386没有完善和强大的浮点运算单元,但配上80387协处理器,80386就可以顺利完成许多需要大量浮点运算的任务,从而顺利进入了主流的商用电脑市场。另外,30386还有其他丰富的配件支持,如82258(DMA控制器)、8259A(中断控制器)、8272(磁盘控制器)、82385(Cache控制器)、82062(硬盘控制器)等。针对内存的速度瓶颈,英特尔为80386设计了高速缓存(Cache),取预读内存的方法来缓解这个速度瓶颈,从此以后,Cache就和CPU成为了如影随形的东西。

Intel 80387/80287

严格地说,80387并不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CPU,而是配合80386DX的协处理芯片,也就是说,80387只能协助80386完成浮点运算方面的功能,功能很单一。

Intel 80386SX

1989年英特尔公司又推出准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SX。这是Intel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的一种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内部数据总线为32位,外部数据总线为16位,它可以接受为80286开发的16位输入/输出接口芯片,降低整机成本。

80386SX推出后,受到市场的广泛的欢迎,因为80386SX的性能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Intel 80386SL/80386DL

英特尔在1990年推出了专门用于笔记本电脑的80386SL和80386DL两种型号的386芯片。这两个类型的芯片可以说是80386DX/SX的节能型,其中,80386DL是基于80386DX内核,而80386SL是基于80386SX内核的。这两种类型的芯片,不但耗电少,而且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在CPU不工作的时候,自动切断电源供应。

Motorola 68000

摩托罗拉的68000是最早推出的32位微微处理器,当时是年,推出后,性能超群,并获得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青睐,在自己的划时代个人电脑“PC-MAC”中用该芯片。但80386推出后,日渐没落。

AMD Am386SX/DX

AMD的Am386SX/DX是兼容80386DX的第三方芯片,性能上和英特尔的80386DX相差无己,也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

IBM 386SLC

这个是由IBM在研究80386的基础上设计的,和80386完全兼容,由英特尔生产制造。386SLC基本上是一个在80386SX的基础上配上内置Cache,同时包含80486SX的指令集,性能也不错。

Intel 80486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微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数字运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两倍,内部缓存缩短了微处理器与慢速DRAM的等待时间。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这就阻碍了CPU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PU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为微处理器外频的2~3倍,486 DX2、486 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Intel 80486 DX

常见的80486 CPU有80486 DX-33、40、50。486 CPU与386 DX一样内外都是32位的,但是最慢的486 CPU也比最快的386 CPU要快,这是因为486 SX/DX执行一条指令,只需要一个振荡周期,而386DX CPU却需要两个周期。

Intel 80486 SX

因为80486 DX CPU具有内置的浮点协微处理器,功能强大,当然价格也就比较昂贵。为了适应普通的用户的需要,尤其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浮点运算的用户,英特尔公司推出了486 SX CPU。80486 SX主板上一般都有80487协微处理器插座,如果需要浮点协微处理器的功能,可以插上一个80487协微处理器芯片,这样就等同于486 DX了。常见的80486 SX CPU有:80486 SX-25、33。

Intel 80486 DX2/DX4

其实这种CPU的名字与频率是有关的,这种CPU的内部频率是主板频率的两/四倍,如80486 DX2-66,CPU的频率是66MHz,而主板的频率只要是33MHz就可以了。

Intel 80486 SL CPU

80486 SL CPU最初是为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便携机设计的,与386SL一样,这种芯片使用3.3V而不是5V电源,而且也有内部切断电路,使微处理器和其他一些可选择的部件在不工作时,处于休眠状态,这样就可以减少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便携机的能耗,延长使用时间。

Intel 486 OverDrive

升级486 SX可以在主板的协微处理器插槽上安装一个80487SX芯片,使其等效于486 DX,但是这样升级后,只是增加了浮点协微处理器的能力,并没有提高系统的速度。为了提高系统的速度,还有另外一种升级的方法,就是在协微处理器插槽上插上一个486 OverDrive CPU,它的原理与486 DX2 CPU一样,其内部操作速度可以是外部速度的两倍。如一个20MHz的主板上安插了OverDrive CPU之后,CPU内部的操作速度可以达到40MHz。486 OverDrive CPU也有浮点协微处理器的功能,常见的有:OverDrive-50、66、80。

TI 486 DX

作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厂商之一,美国德州仪器(TI)也在486时代异军突起,它自行生产了486 DX系列CPU,尤其在486DX2成为主流后,其DX2-80因较高的性价比成为当时主流产品之一,TI 486最高主频为DX4-100,但其后再也没有进入过CPU市场。

Cyrix 486DLC

这是Cyrix公司生产的486 CPU,说它是486 CPU,是指它的效率上逼近486 CPU,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486 CPU,这是由486 CPU的特点而定的。486DLC CPU只是将386DX CPU与1K Cache组合在一块芯片里,没有内含浮点协微处理器,执行一条指令需要两个振荡周期。但是由于486DLC CPU设计精巧,486DLC-33 CPU的效率逼近英特尔公司的486 SX-25,而486DLC-40 CPU则超过了486 SX-25,并且486DLC-40 CPU的价格比486 SX-25便宜。486DLC CPU是为了升级386DM而设计的,如果原来有一台386电脑,想升级到486,但是又不想更换主板,就可以拔下原来的386 CPU,插上一块486DLC CPU就可以了。

Cyrix 5x86

自从英特尔另辟蹊径,开发了Pentium之后,Cyrix也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产品5x86。它仍然延用原来486系列的CPU插座,而将主频从100MHz提高到120MHz。5x86比起486来说性能是有所增加,可是比起Pentium来说,不但浮点性能远远不足,就连Cyrix一向自豪的整数运算性能也不那么高超,给人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由于5x86可以使用486的主板,因此一般将它看成是过渡产品。

AMD 5x86

AMD 486DX是AMD公司在 486市场的利器,它内置16KB回写缓存,并且开始了单周期多指令的时代,还具有分页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由于后期TI推出了486DX2-80,价格非常低,英特尔又推出了Pentium系列,AMD为了抢占市场的空缺,推出了5x86系列CPU。它是486级最高主频的产品,为5x86-120及133。它用了一体的16K回写缓存,0.35微米工艺,33×4的133频率,性能直指Pentiun 75,并且功耗要小于Pentium。

Intel Pentium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微处理器来对付芯片巨人,但是由于奔腾微处理器的性能最佳,英特尔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Pentium最初级的CPU是Pentium 60和Pentium 66,分别工作在与系统总线频率相同的60MHz和66MHz两种频率下,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倍频设置。

早期的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的制造工艺,后期120MHz频率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经典奔腾的性能相当平均,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都不错。

Intel Pentium MMX

为了提高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许多新指令集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种便是英特尔的MMX、SSE和AMD的3D NOW!。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是英特尔于1996年发明的一项多媒体指令增强技术,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MMX技术在软件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性能。

多能奔腾(Pentium MMX)的正式名称就是“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是在1996年底发布的。从多能奔腾开始,英特尔就对其生产的CPU开始锁倍频了,但是MMX的CPU超外频能力特别强,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核心电压来超倍频,所以那个时候超频是一个很时髦的行动。超频这个词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多能奔腾是继Pentium后英特尔又一个成功的产品,其生命力也相当顽强。多能奔腾在原Pentium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增加了片内16KB数据缓存和16KB指令缓存,4路写缓存以及分支预测单元和返回堆栈技术。特别是新增加的57条MMX多媒体指令,使得多能奔腾即使在运行非MMX优化的程序时,也比同主频的Pentium CPU要快得多。

这57条MMX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等数据。这些指令可以大大缩短CPU在处理多媒体数据时的等待时间,使CPU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经典奔腾不同,多能奔腾用了双电压设计,其内核电压为2.8V,系统I/O电压仍为原来的3.3V。如果主板不支持双电压设计,那么就无法升级到多能奔腾。

多能奔腾的代号为P55C,是第一个有MMX技术(整量型单元执行)的CPU,拥有16KB数据L1 Cache,16KB指令L1 Cache,兼容SMM,64位总线,528MB/s的频宽,2时钟等待时间,450万个晶体管,功耗17瓦。支持的工作频率有:133MHz、150MHz、166MHz、200MHz、233MHz。

Intel Pentium Pro

曾几何时,Pentium Pro是高端CPU的代名词,Pentium Pro所表现的性能在当时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但是Pentium Pro是32位数据结构设计的CPU,所以Pentium Pro运行16位应用程序时性能一般,但仍然是32位的赢家,但是后来,MMX的出现使它黯然失色。

Pentium Pro(高能奔腾,686级的CPU)的核心架构代号为P6(也是未来PⅡ、PⅢ所使用的核心架构),这是第一代产品,二级Cache有256KB或512KB,最大有1MB的二级Cache。工作频率有:133/66MHz(工程样品),150/60MHz、166/66MHz、180/60MHz、200/66MHz。

AMD K5

K5是AMD公司第一个独立生产的x86级CPU,发布时间在1996年。由于K5在开发上遇到了问题,其上市时间比英特尔的Pentium晚了许多,再加上性能不好,这个不成功的产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场份额大量丧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数运算能力不如Cyrix的6x86,但是仍比Pentium略强,浮点运算能力远远比不上Pentium,但稍强于Cyrix。综合来看,K5属于实力比较平均的那一种产品。K5低廉的价格显然比其性能更能吸引消费者,低价是这款CPU最大的卖点。

AMD K6

AMD 自然不甘心Pentium在CPU市场上呼风唤雨,因此它们在19年又推出了K6。K6这款CPU的设计指标是相当高的,它拥有全新的MMX指令以及64KB L1 Cache(比奔腾MMX多了一倍),整体性能要优于奔腾MMX,接近同主频PⅡ的水平。K6与K5相比,可以平行地处理更多的指令,并运行在更高的时钟频率上。AMD在整数运算方面做得非常成功,K6稍微落后的地方是在运行需要使用到MMX或浮点运算的应用程序方面,比起同样频率的Pentium 要差许多。

K6拥有32KB数据L1 Cache,32KB指令L1 Cache,集成了880万个晶体管,用0.35微米技术,五层CMOS,C4工艺反装晶片,内核面积168平方毫米(新产品为68平方毫米),使用Socket7架构。

Cyrix 6x86/MX

Cyrix 也算是一家老资格的CPU开发商了,早在x86时代,它和英特尔,AMD就形成了三雄并立的局面。

自从Cyrix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合并后,使它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芯片生产线,成品也日益完善和完备。Cyrix的6x86是投放到市场上与Pentium兼容的微处理器。

IDT WinChip

美国IDT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作为新加入此领域的CPU生产厂商,在19年推出的第一个微微处理器产品是WinChip(即C6),在整个CPU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不足1%。1998年5月,IDT宣布了它的第二代产品WinChip 2 。

WinChip 2在原有WinChip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双指令的MMX单元,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改进后的WinChip 2比相同频率的WinChip性能提高约10%,基本达到Intel Pentium微处理器的性能。

Intel PentiumⅡ

19年~1998年是CPU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这一时期的CPU芯片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PentiumⅡ的中文名称叫“奔腾二代”,它有Klamath、Deschutes、Mendocino、Katmai等几种不同核心结构的系列产品,其中第一代用Klamath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750万个晶体管,核心工作电压为2.8V。

PentiumⅡ微处理器用了双重独立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连通二级缓存,另一条负责主要内存。PentiumⅡ使用了一种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L2 Cache,容量为512KB,并以CPU主频的一半速度运行。作为一种补偿,英特尔将PentiumⅡ的L1 Cache从16KB增至32KB。另外,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英特尔第一次在PentiumⅡ中用了具有专利权保护的Slot 1接口标准和SECC(单边接触盒)封装技术。

1998年4月16日,英特尔第一个支持100MHz额定外频的、代号为Deschutes的350、400MHz CPU正式推出。用新核心的PentiumⅡ微处理器不但外频提升至100MHz,而且它们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其核心工作电压也由2.8V降至2.0V,L1 Cache和L2 Cache分别是32KB、512KB。支持芯片组主要是Intel的440BX。

在1998年至1999年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比PentiumⅡ功能更强大的CPU--Xeon(至强微处理器)。该款微处理器用的核心和PentiumⅡ差不多,0.25微米制造工艺,支持100MHz外频。Xeon最大可配备2MB Cache,并运行在CPU核心频率下,它和PentiumⅡ用的芯片不同,被称为CSRAM(Custom StaticRAM,定制静态存储器)。除此之外,它支持八个CPU系统;使用36位内存地址和PSE模式(PSE36模式),最大800MB/s的内存带宽。Xeon微处理器主要面向对性能要求更高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另外,Xeon的接口形式也有所变化,用了比Slot 1稍大一些的Slot 2架构(可支持四个微处理器)。

Intel Celeron(赛扬)

英特尔为进一步抢占低端市场,于1998年4月推出了一款廉价的CPU—Celeron(中文名叫赛扬)。最初推出的Celeron有266MHz、300MHz两个版本,且都用Covington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和32KB一级缓存,工作电压为2.0V,外频66MHz。Celeron与PentiumⅡ相比,去掉了片上的L2 Cache,此举虽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也正因为没有二级缓存,该微处理器在性能上大打折扣,其整数性能甚至不如Pentium MMX。

为弥补缺乏二级缓存的Celeron微处理器性能上的不足,进一步在低端市场上打击竞争对手,英特尔在Celeron266、300推出后不久,又发布了用Mendocino核心的新Celeron微处理器—Celeron300A、333、366。与旧Celeron不同的是,新Celeron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同时它用Slot 1架构及SEPP封装形式,内建32KB L1 Cache、128KB L2 Cache,且以CPU相同的核心频率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L2 Cache的工作效率。

AMD K6-2

AMD于1998年4月正式推出了K6-2微处理器。它用0.25微米工艺制造,芯片面积减小到了68平方毫米,晶体管数目也增加到930万个。另外,K6-2具有64KB L1 Cache,二级缓存集成在主板上,容量从512KB到2MB之间,速度与系统总线频率同步,工作电压为2.2V,支持Socket 7架构。

K6-2是一个K6芯片加上100MHz总线频率和支持3D Now!浮点指令的“结合物”。3D Now!技术是对x86体系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加强了处理3D图形和多媒体所需要的密集浮点运算性能。此外,K6-2支持超标量MMX技术,支持100MHz总线频率,这意味着系统与L2缓存和内存的传输率提高近50%,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表现。

Cyrix MⅡ

作为Cyrix公司独自研发的最后一款微处理器,Cyrix MⅡ是于1998年3月开始生产的。除了具有6x86本身的特性外,该微处理器还支持MMX指令,其核心电压为2.9V,具有256字节指令;3.5X倍频;核心内集成650万个晶体管,功耗20.6瓦;64KB一级缓存。

Rise mp6

Rise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11月的美国公司,主要生产x86兼容的CPU,在1998年推出了mP6 CPU。mp6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性能优异,有着很好的多媒体性能和强大的浮点运算。mp6使用Socket 7/Super 7兼容插座,只有16KB的一级缓存。

Intel PentiumⅢ

1999年春节刚过,英特尔公司就发布了用Katmai核心的新一代微处理器—PentiumⅢ。该微处理器除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950万个晶体管,Slot 1架构之外,它还具有以下新特点: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用第六代CPU核心—P6微架构,针对32位应用程序进行优化,双重独立总线;一级缓存为32KB(16KB指令缓存加16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以CPU核心速度的一半运行;用SECC2封装形式;新增加了能够增强音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共70条新指令。PentiumⅢ的起始主频速度为450MHz。

和PentiumⅡ Xeon一样,英特尔同样也推出了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的高性能CPU—PentiumⅢ Xeon至强微处理器。除前期的PentiumⅡ Xeon500、550用0.25微米技术外,该款微处理器是用0.18微米工艺制造,Slot 2架构和SECC封装形式,内置32KB一级缓存和512KB二级缓存,工作电压为1.6V。

Intel CeleronⅡ

为进一步巩固低端市场优势,英特尔于2000年3月29日推出了用Coppermine核心CeleronⅡ。该款微处理器同样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核心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用FC-PGA封装形式,它和赛扬Mendocino一样内建128KB和CPU同步运行的L2 Cache,故其内核也称为Coppermine 128。CeleronⅡ不支持多微处理器系统。但是,CeleronⅡ的外频仍然只有66MHz,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

AMD K6-Ⅲ

AMD于1999年2月推出了代号为“Sharptooth”(利齿)的K6-Ⅲ,它是该公司最后一款支持Super 7架构和CPGA封装形式的CPU,用0.25微米制造工艺、内核面积是135平方毫米,集成了2130万个晶体管,工作电压为2.2V/2.4V。

学习linux系统后能从事哪些工作?

一、计算机发展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体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主导的地位。

二、分类

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

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

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

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

综合起来说,计算机的分类是这样的: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 巨型机: 高速度、大容量

② 大型机: 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 小型机: 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 微型机: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 专用机: 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 通用机: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 数字机: 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 模拟机: 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 混合机: 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

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不论何种计算机,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硬件

①存储器。

②中央处理器--控制器和运算器

③外部设备--I/O设备

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

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①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

③编译系统

④网络系统

⑤标准程序库

⑥服务性程序

四、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

硬件

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

①存储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存储器是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读写控制电路、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成。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主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称为外存储器(或存储器) 。由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存储系统。

②中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存储器内的程序 ,逐条地执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处理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算术逻辑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地址计数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设备是用户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用户要求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字符、文字、图形和程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到计算机内。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如屏幕显示、文字打印、图形图表、语言音响等)输出。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

计算机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学习linux系统后能从事网络应用方向、系统维护方向以及驱动开发类的工作。

Linux的简介:

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诞生于1991 年10 月5 日(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公布时间)。Linux存在着许多不同的Linux版本,但它们都使用了Linux内核。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游戏控制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

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容整个基于Linux内核,并且使用GNU工程各种工具和数据库的操作系统。

Linux系统的主要特性:

1、基本思想

Linux的基本思想有两点:第一,一切都是文件;第二,每个软件都有确定的用途。其中第一条详细来讲就是系统中的所有都归结为一个文件,包括命令、硬件和软件设备、操作系统、进程等等对于操作系统内核而言,都被视为拥有各自特性或类型的文件。至于说Linux是基于Unix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两者的基本思想十分相近。

2、完全免费

Linux是一款免费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免费获得,并可以任意修改其源代码。这是其他的操作系统所做不到的。正是由于这一点,来自全世界的无数程序员参与了Linux的修改、编写工作,程序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灵感对其进行改变,这让Linux吸收了无数程序员的精华,不断壮大。

3、完全兼容POSIX1.0标准

这使得可以在Linux下通过相应的模拟器运行常见的DOS、Windows的程序。这为用户从Windows转到Linux奠定了基础。许多用户在考虑使用Linux时,就想到以前在Windows下常见的程序是否能正常运行,这一点就消除了他们的疑虑。

4、多用户、多任务

Linux支持多用户,各个用户对于自己的文件设备有自己特殊的权利,保证了各用户之间互不影响。多任务则是现在电脑最主要的一个特点,Linux可以使多个程序同时并独立地运行。

5、良好的界面

Linux同时具有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在字符界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输入相应的指令来进行操作。它同时也提供了类似Windows图形界面的X-Window系统,用户可以使用鼠标对其进行操作。在X-Window环境中就和在Windows中相似,可以说是一个Linux版的Windows。

6、支持多种平台

Linux可以运行在多种硬件平台上,如具有x86、680x0、SPARC、Alpha等处理器的平台。此外Linux还是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掌上电脑、机顶盒或游戏机上。2001年1月份发布的Linux 2.4版内核已经能够完全支持Intel?64位芯片架构。同时Linux也支持多处理器技术。多个处理器同时工作,使系统性能大大提高。

简述计算机cpu都有哪些新技术

计算机专业一直是人们口中的热门专业,近年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不断扩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计算机就业方向 软件方向,软件就业方向有软件开发,软件架构师,软件测试,应用软件(包括手机程序)的调试、运行、测试、维护及质量管理等技术岗位的工作。 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

计算机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不过也要看您是学习的计算机哪个专业,还有就是精通不精通了,证书越是高工作越好找,不管您学习的是哪个专业只要您学得精通了就是很好的。计算机还是以发展的。

所以总体来说,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未来发展趋势还是很不错的,未来,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依旧会很好,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未来发展趋势依旧会很好

未来的cpu预计会朝着多核、多通道、 集成内存、 集成显卡 、节能、 减小面积、 提高集成度、散热性更好、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方向发展。

CPU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计算机特别是微机的快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CPU从低级别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其设计、制造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CPU 发展到今天已使微机在整体性能、处理速度、3D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通信等诸多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型机。

新的通信、游戏及"寓教于乐"等应用程序要求具有、3D图形、动画、音频及虚

拟现实等多媒体功能,这些又对CPU提出了新的要求。Intel公司针对这些要求,继386处理

器结构之后提出了CPU的进一步最大升级,这就是将MMX(MutliMedia eXtention多媒体扩

展)技术融入Pentium CPU中。用MMX技术的处理器在解决了多媒体及通信处理等问题的

同时,还能对其他的任务或应用程序应付自如。

MMX的主要技术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单指令、多数据(Single Instruction Mutli-Data,SIMD)技术是MMX的基础,它

使得多条信息可由一条单一指令来处理,它与IA(InstructionArchitecture)超标量体系

结构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PC机平台的性能。MMX技术执行指令时是将8字节数据作为一个

包装的64位值进入CPU的,全部过程由一条指令立即处理。

(2) MMX指令不具有特许性,其通用性很强,不仅能满足建立在当前及未来算法上的P

C机应用程序的大部分需求,而且可用于编码译码器、算法及驱动程序等。

(3) IA MMX指令系统增加了4种新的数据类型,即紧缩字节(8bit×8bit)、紧缩字(4

bit×16bit)、紧缩双字(2bit×32bit)和四字(1bit×64bit)。其目的是紧缩定点整数,

将多个整数字组成一个单一的64位数据,从而使系统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

(4) 增加了8个64位MMX寄存器,即浮点寄存器的别名映象。

(5) 新增加了57条指令。用这些指令完成音频、、图形图像数据处理,使多媒体

、通信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其数学及逻辑指令可支持不同的紧缩整数数据类型,对

于每一种得到支持的数据类型,这些指令都有一个不同的操作码。新的MMX技术指令用

57个操作码完成,它涉及的功能领域有:基本的算术操作;比较操作;进行新数据类型间的

转换(紧缩数据及从小数据类型向大数据类型解压);逻辑操作;用于MMX寄存器之间的数据

转移(MOV)指令,或内存的64位、32位存取。

可以说09年的整个技术工艺的发展完全是在竞争下展开的。让我们回首一下本年度的技术发展,看一看09年都有哪些处理器技术最具影响力。

睿频技术

从08年11月酷睿i7 900系列处理器的上市开始,睿频技术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推广,不过由于限定在了高端范围内,并没有使这项技术全面推广。从酷睿i7 900系列的市场占有率来看,Intel似乎对此也并不在意,毕竟酷睿i7 900系列产品的定位较高,因此试探性的测试了解的人数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在今年的9月,Intel正式全球发布了面向主流市场的LGA1156接口酷睿i7/i5系列处理器,虽然在接口方面进行了从新设计,但是新发布的LGA1156接口酷睿i7/i5处理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酷睿i7 900系列处理器技术(超线程技术除外),其中就包括了睿频技术。从此,该项技术也正是开始了普及之路。

介绍一下什么是睿频技术,和睿频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动态超频,核心数量按需分配睿频技术简介

目前上市的所有Nehalem架构处理器都提供了睿频技术(英文为Turbo Boost Mode),该项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处理器在空闲时期将整体功耗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节能并不是睿频技术的最大亮点,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可以视平台运行状态而定,选择性的提高一个或多个核心的运行频率,从而做到提高工作效率且降低功耗的目的。

睿频技术可以提高一个或多个核心的频率

我们以大型3D游戏为例,某些游戏可能对主频更为敏感,多核心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效能提升,对处理器进行超频反而效果更好,如果这个时候开启Turbo模式,并且将TDP设定在用户所用的散热器允许范围内,那么CPU在这个时侯可以对某颗或某两颗核心进行动态超频来提升性能。

睿频技术让处理器超频智能化,自动化

实现Turbo技术需要在核心内部设计一个功率控制器,大约需要消耗100万个晶体管。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在某些游戏中开启Turbo模式可以直接带来10%左右的性能提升,相当于将显卡提升一个档次。值得一提的是,Extreme版本的Core i7处理器最高可以将TDP在BIOS中设定到190W来执行Turbo模式,在个别应用中进一步提升CPU时钟频率,带来效能上的提升。目前,主流的酷睿i7 750处理器在开启该技术后,可在单线程任务是将一颗核心的主频提高至3.2GHz。想必这样高的主频运行单线程任务可以说易如反掌。

超线程技术

超线程,早在2002年Intel便已经推出了这一技术,并且广泛的在奔腾4处理器中大规模应用。用了超线程技术的奔腾4处理器可以比原产品效能提升10%-15%左右,可见Intel对超线程技术的运用是信心满满的。

但是事实却出乎Intel的意料。首先是来自操作系统端的问题,当时微软已经发布了Windows 2000系统,然而该系统并没有加入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虽然后来出现的Windows XP系统加入了对该技术的支持,但也最终因为应用软件端对超线程技术的优化较少而作罢。另一个问题是来自于Intel自身的奔腾4处理器。基于NetBurst架构的奔腾4处理器由于过分的追求高主频加长了流水线设计,这导致了处理器的主频虽然达到了3GHz以上,却并没有提供3GHz主频相等的性能。由于过高的流水线已经造成数据运算错误率提高,在加上超线程技术的双核模拟容易让CPU在运算时命中失败,且对带宽的惊人需求。超线程技术不但没为处理器带来更高的执行效率,反而在某些情况下降低了奔腾4处理器的性能。所以说超线程技术虽然是一个非常先进且使用的概念,但在那个时代并不适合。

早在奔腾4时代Intel就加入了HT超线程技术

进入酷睿2时代后,由于内存带宽没有获得突飞猛进,而且酷睿2处理器的短流水设计并不适合超线程技术,因此新一代的酷睿架构处理器也就取消了超线程这一概念。

随着技术的进步,Intel已经进入了45nm工艺和Nehalem架构时代,在最新的Nehalem Core i7处理中,由于对DDR3内存控制器的整合,同时引入了三通道内存技术,内存带宽得到了质的飞跃,QPI总线的引入也令处理器的带宽大幅提升。这为超线程技术的回归提供了契机,于是乎Intel在酷睿i7系列以及未来的双核酷睿i5处理器中加入了超线程技术。

Nehalem架构时代超线程技术再次回归

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推出也给多线程处理器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而3D游戏以及众多的应用软件也针对多线程进行了优化,可以说超线程技术在此时回归时绝对的最佳时机。

可能看到这里依然会有众多的读者朋友会感到奇怪,这超线程技术目前只在高端酷睿i7处理器当中有所运用,并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使用到的,为何把它也列为09年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呢?相信了解硬件的读者一定知道,处理器行业中的另一个领军企业AMD一直以来并没有为自身的处理器加入超线程技术。而AMD的高管人士甚至曾经一度认为超线程技术是影响处理器性能发挥的元凶之一。但是在看到Intel为服务器的至强以及桌面高端处理器引入超线程技术得到了超高的执行效能后,AMD内部高层承认,没有早早引入此类技术是一项技术选择上的失误。为了能够尽快弥补这一技术缺陷,AMD已经决定在不久的将来为旗下的服务器用以及桌面级处理器引入超线程技术。可见超线程技术在酷睿i7及未来的酷睿i5中回归,影响的不仅仅是用户,更影响到了对手。在不久的几年里,也许从低端到高端的所有处理器就可以全部应用到超线程技术。

VT虚拟化技术

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项技术与前边的超线程技术一样,也不是09年才被创新出来的。这项技术诞生于奔腾4处理器时代,两大芯片巨头当时均已这项技术为宣传目标,但都因为受制于技术性能以及软件方面的问题没有推广开(服务器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随着09年2月,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测试版的发布,这项技术才被重新挖掘出来,并且被消费者广为了解。这项技术就是虚拟化技术。

其实我们所提到的Windows 7系统下的虚拟化系统,也仅在高级至旗舰版本才提供了,并不是所有的版本都提供了这一技术。但其带来的好处依然被广大的消费者讨论,即使消费者完全用不到这一技术,但在购买处理器的时候依然考虑到了自己所购买的产品能否提供虚拟化技术。

使用虚拟化系统运行的IE6.0浏览器

虚拟化技术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然让众多消费者都参入其中呢?其实要说虚拟化的用途,对企业级用户来讲实质性较强,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虚拟化的用途目前还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在企业级用户那里,通过虚拟化系统,企业可以集中并且共享,实现降低成本、优化利用率的目的。以高性能服务器为例,在系统闲置的过程中,服务器的性能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如果通过虚拟机将服务器分为若干个部分,进行各自所需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服务器的全部性能,从而节省企业开支。而在一些情况下,企业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机出售服务器的剩余性能,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虚拟化所提供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安全。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的加密能力,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度。以上两点是对企业级用户来讲最为基本的用途。那么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又会有哪些好处呢?

我们以操作系统为例。目前微软所提供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全球使用人数最多,而黑客也针对Windows系统进行的攻击行为也是最多的。如何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虚拟化系统推出之后,用户在不确定自己手中的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如软件,网页等,可以通过虚拟系统来检测数据的安全性。如果发生了如等问题,仅需简单的关闭虚拟系统就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此外,现有系统在不支持某款软件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通过虚拟机来实现对该软件的支持。

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解释虚拟化就是,可以提供最高的安全保障,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系统所提供的性能的技术。

45nm工艺技术

在2007年年末,Intel正式发布了第一款用45nm工艺制程的处理器,酷睿四核QX9650。由于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这款四核处理器虽然身价过万,但依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为他的出现标志着45nm工艺时代的降临。

QX9650的问世标志着CPU进入了45nm工艺时代

45nm有何本领?竟然让一颗身价过万的CPU也成为了瞩目的焦点。这一切就要从Intel与AMD两家芯片巨头的45nm工艺入手了。

●Intel —— 突破式的45nm

2007年,Intel正式发布了四核心Core 2 Extreme QX9650处理器,由此引领行业抢先来到了45nm的新世界。Intel的45nm用了突破式的新材料,为晶体管发展四十年来之最大进步。

在过往四十余年的时间中,业内均普遍用二氧化硅做为制造晶体管栅介质的材料。而在65纳米制程工艺下,Intel公司已经将晶体管二氧化硅栅介质的厚度压缩至1.2纳米,基本上达到了这种传统材料的极限。此时不但使得晶体管在效能增益以及制程提升等方面遭遇瓶颈,过薄的晶体管二氧化硅栅介质亦使得其阻隔上层栅极电流泄漏的能力逐渐降低,漏电率大幅攀升。

SOI是Silicon On Isolator的缩写,即绝缘体上的硅技术。和传统的纯硅晶圆不同,SOI工艺使用的晶圆底部是一层绝缘层。这层绝缘体切断了上方MOS管漏电流的回路,使得基于SOI技术的芯片能够轻松抵抗漏电流。

真正解决AMD在 45纳米技术难题的是多重增强晶体管应变技术,AMD和IBM称,与非应变技术相比,这一新技术能将P沟道晶体管的驱动电流提高80%,将N沟道晶体管的驱动电流提高24%。可见,制程的提升极大地提升了处理器的潜在性能,并同时赋予了产品更强的功耗控制能力。

“整合”技术

从09年起,CPU领域最大的的变化就是连个字“整合”,整合GPU,整合PCIe控制器,整合内存控制器,直至完全整合了北桥。而整合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性能上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平台功耗的进一步降低,可以说整合已经成为了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完全整合了北桥功能的酷睿i5 750处理器

整合之路的开始起于AMD的K8架构时代,从K8架构时代开始,AMD将本来属于北桥部分的内存控制器整合进了处理器当中。其好处就是CPU不在受制于FSB的限制,提高了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带宽,性能得到了翻倍的提升。

随着工艺制程的提升,整合内存控制器的CPU性能被突显出来,Intel也在全新的Nehalem架构中整合进了内存控制器,放弃了传统的前端总线概念。与老的前端总线处理器相比,酷睿i7处理器的QPI总线所提供的带宽最高可以达到32GB/s,这要比1600MHz前端总线所提供的12.8GB/s提高了两倍有余,可见整合内存控制器后对CPU性能提高的影响。

在整合进了内存控制器大获成功之后,Intel和AMD又将目光放在了PCIe控制器上,双方都针对这一整合技术开展了研发。不过,在进度方面Intel方面走在了前边,率先将PCIe控制器整合进了处理器当中,并且推出了LGA1156接口的酷睿i7/酷睿i5系列处理器。从LGA1156接口产品开始,北桥功能就已经完全被整合进入了CPU当中,传统的三芯片概念已经被双芯片完全取代。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提高CPU与内存,CPU与显卡之间的数据带宽,同时也将平台的整体功耗降至最低。可以说整合的概念是最符合未来芯片领域发展趋势的。这也是为何Intel与AMD都在争相推出整合处理器的缘故。

AMD的Fusion就是整合技术的一部分

在不就的未来,用户不仅可以使用到整合了北桥功能的处理器,更可以使用到整合了GPU的处理器,当前Intel与AMD都在着手进行着这一整合技术,用户最早在2010年1月就可以使用到整合GPU的处理器。

整合可以说成为了09年下半年处理器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将来也将继续影响着处理器的发展。整合可以算作是09年最有影响力的处理器技术之一

处理器高度集成化、性能更强、处理器更加智能:

英特尔酷睿i处理器

在传统的处理器构架中,处理器基板上仅仅只有一个单独的处理器芯片。而2010年发布的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首次在处理器的基板上集成了显示核心。这项技术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对于笔记本产品来说,意味着高度集成化的处理器,可以把笔记本产品设计的更加轻薄。同时一些搭配独立显卡的机型,可以智能的进行双显卡的切换,解决了笔记本性能和电池续航之间的矛盾。

在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中,除了英特尔 i3系列处理器以外。众多的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都支持睿频加速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自动检测系统处理负载,而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自动提升频率,来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当然睿频加速并不是无限制的加速,也是有一定的频率限制。

笔记本首次加入3D显示技术:

笔记本3D技术

随着2010年火遍全球的**《阿凡达》的上映,彻底引爆了人们对于3D技术的热情。虽然3D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在笔记本上面大面积的使用还是头一回。而笔记本上的3D技术其实也是分派别的,比如说英伟达使用的3D技术,就是红蓝3D和快门式3D技术,而配备ATI显卡的笔记本则使用偏振式3D技术。对于笔记本来说,3D技术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加震撼的视觉享受。

笔记本多点触控技笔记本多点触控板

虽然多点触控技术在苹果电脑上早有应用,但是其他品牌的笔记本并没有用这一技术。而2010年是大规模用这项技术的一年,多点触控技术让我们可以抛弃传统的鼠标来进行操作。比如说双指向外拉申,就可以放大和放大网页。这项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笔记本触摸板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人们的操作笔记本的效率。

2010年的应用的技术我们基本上算是盘点完了,接下来我们要来盘点一下2011年,可能要装备我们笔记本的那些新技术。

sandy bridge核心构架术: 

说起融合可谓是IT技术的一大趋势,比如说sandy bridge核心的新一代处理器。就是把处理器和显卡成功的融合到一款。而AMD也同样有相同的技术,比如说AMD公司的APU处理器,就是把处理器和显卡成功的融合到单个芯片中。

2011年Sandy Bridge整合GPU图形核心技术

虽然目前的处理器加入了睿频加速和集成显卡设计,但是这次SNB自带的GPU图形核心确实经过了大幅度的重新设计,拥有专门的转码硬件模块,性能大约是目前HDGraphics的两倍,目前已经的测试也证明Intel所言非虚。借助第二代Turbo Boost睿频加速技术,SNB的CPU、GPU两部分可以相互独立地动态加速。如果你正在玩的游戏更需要GPU,那么CPU部分可能会运行在原始频率甚至降低,GPU则在功率允许范围内尽量提速。

超线程和Turbo Boost动态加速技术

SNB移动版全部开启了超线程和Turbo Boost动态加速技术,而且官方内存频率最高提至1600MHz。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NB移动版所集成的图形核心都会有12个执行单元,两倍于桌面版,而且频率方面也不低,默认均为650MHz,动态加速最高1300MHz或者1150MHz。已知的测试可以证明,Intel集显的性能已经相当惊人,照此推算移动版甚至还会更狠,移动独立显卡的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

通过英特尔官方对睿频加速技术的解释。当启动一个运行程序后,处理器会自动加速到合适的频率,而原来的运行速度会提升10%~20% 以保证程序流畅运行;应对复杂应用时,处理器可自动提高运行主频以提速,轻松进行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务处理;当进行工作任务切换时,如果只有内存和硬盘在进行主要的工作,处理器会立刻处于节电状态。这样既保证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通过智能化地加快处理器速度,从而根据应用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为高负载任务提升运行主频高达20%以获得最佳性能即最大限度地有效提升性能以符合高工作负载的应用需求:通过给人工智能、物理模拟和渲染需求分配多条线程处理,可以给用户带来更流畅、更逼真的游戏体验。同时,英特尔智能高速缓存技术提供性能更高、更高效的高速缓存子系统,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多线程应用上的性能。

随着处理器制程和设计越来越先进,笔记本性能也会随着强大。而处理器和显卡的高度融合,笔记本的续航时间会大大延长,而笔记本可能做的越来越轻薄,性能也会越来越强大。

 随着宏碁Iconia笔记本的发布,一下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笔记本的定义。而传统物理键盘的消失使得笔记本在用户体验方面更近一层。而物理键盘的消失,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虚拟键盘的加入使得笔记本,在文字输入方面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只不过没有物理键盘那样的手感了,这也是笔记本变革的“阵痛”。

 

上面的试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屏触摸笔记本无论是在浏览照片、看还是浏览网页,都显得如此的简单和便捷。这对于传统键盘来说,无疑可以掀起一轮笔记本革新的风暴。这种用户体验的革新,好比Iphone对于手机业的革新一样,明年各大厂商都应该会发布自家的双屏笔记本。

 在2010年**阿凡达的上映,让很多体验到了3D技术的震撼。而笔记本装备有3D显示屏后,笔记本在用户体验会更上一城楼。比如说,一些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在3D技术的存托下,让用户临场感觉更加好。而市场上的传统的3D技术是佩戴3D眼睛来实现的。 而大多数用户在长时间观看3D**和进行3D游戏的时候,会产生晕眩和视力下降的情况。

 任天堂即将发售的裸眼3D游戏掌机3DS,把裸眼3D技术推向了3D技术时代浪尖。让大多数人开始渐渐关注起裸眼3D技术。对于裸眼3D技术,大多是人还是很陌生。如今的裸眼3D技术可以分为两派,一个是光屏障式3D技术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其原理和偏振式3D较为类似,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十余年的研究成功。光屏障式3D产品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而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廉,但是可视角度比较差,而且在显示亮度方面也偏暗。

光屏障碍裸眼3D技术

而如今柱状透镜式裸眼3D正好可以解决光屏障碍裸眼3D的缺陷。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柱状透镜3D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过像素间的间隙也会被放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叠加子像素。

://tech.huanqiu/digit/pc/news/2011-01/1394758_6.html

第1页:2011年处理器/主板重大点评

-

2011年已经接近年底,在这一年中有诸多新技术新产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年也将会有更加值得期待的技术出现,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收尾总结。今年一年变化还是不小的,比如集成图形性能还算不错的Sandy Bridge处理器、全新概念的APU、最高端的Sandy Bridge-E架构Core i7、AMD正在进行的大裁员和战略调整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厂商来说,今年可以用有喜有忧来形容,一方面DIY产品价格越来越便宜,单价利润并没有增加,另外一方面,DIY消费者总量还在快速成长。当然,今年也碰到了诸如泰国发大水导致硬盘狂涨带来的销量影响,不过整体来说今年表现还是不错的。那么明年会是怎么样?目前还真不好说,希望明年行业发展会更好。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便宜自然可以花更少钱玩到新奇的产品,当然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好的,用户还是需要理性选择合适的产品。闲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回顾今年到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发生的新鲜事,我用时间倒叙的方式给大家做展示。

不得不提的AMD “Project WIN”(胜利工程)

对于AMD来说,2011年并不是一个高速成长的一年,虽然今年有APU和推土机产品陆续登场,但是依然弥补不了和竞争对手的差距,无奈之下,只能进行这次幅度接近12%的大裁员,其中市场营销部门被砍掉了大约60%,市场营销副总裁Patrick "Pat" Moorhead、品牌副总裁JohnVolkmann、公关总监De Kroll等都黯然离去,技术人员也未能独善其身,比如多名关键的Fusion工程师都丢掉了饭碗,大概是APU的表现仍然没有达到让AMD满意的程度,甚至整个产品评测支持团队都不存在了。不过与此同时,AMD已经在准备“Project WIN”(胜利工程)以调整未来公司的重心业务和发展方向。

不管该策略最终如何,都并非Rory Read一个人的主意,而是整个董事会的决定,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加快产品开发与上市时间。业界普遍认为,Rory Read将会把AMD更多地带往消费级产品市场,低功耗的“山猫”架构将会扮演重要角色。AMD有可能在最近宣布加入ARM阵营,宣布获得ARM许可。

不管怎么样,AMD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真正能给自己带来高速增长的契机,也许未来云计算、低功耗以及发展迅猛的中国市场才是AMD需要重点把守的战场。\微软将在明年推出支持ARM架构处理器的Windows 8,ARM也在加紧近日PC以及服务器领域的步伐。10月底,ARM公司正式宣布,其首个用64位指令集的处理器架构“ARMv8”正式出炉,在这个64位处理器横行的年代,ARM处理器终于跟上时代的脚步了